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罕见病诊疗领域,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潮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临床创新成果,成为国内低血磷性佝偻病及遗传性骨病研究的资深专家。作为山东省卫生健康领军科创团队带头人,徐潮教授带领团队在罕见病精准诊疗、基因治疗及多学科协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基因解码与精准诊疗:破解低血磷性佝偻病难题
“孩子1岁会走路后,腿越来越弯,身高停滞不前”这可能是低血磷性佝偻病的典型症状。由于PHEX基因突变,患者就像“漏水的瓶子”,肾脏不断流失磷元素,导致骨骼软化变形。该病致畸、致残率高,目前没有经济有效的根治疗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徐潮教授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PHEX基因在磷稳态调控中的关键作用,绘制了中国人群特有的遗传变异图谱。2024年,徐潮教授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EX酶活性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他执笔撰写了《中国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诊疗指南》,指导疾病规范化诊疗;在全国率先成立罕见病门诊及低血磷性佝偻病多学科门诊,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徐潮教授团队围绕内分泌代谢罕见病的机制与诊疗策略,系统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率先揭示骨硬化症、成骨不全症等多种罕见病的关键致病分子机制,建立骨硬化症、Gitelman综合征专利检测技术,首次提出基于基因型表型关系的成骨不全症分型模式。
二、从实验室到临床:创新治疗策略惠及患者
“罕见病诊疗不仅需要发现病因,更要让研究成果落地。”徐潮教授团队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针对低血磷性佝偻病、骨硬化症、Gitelman综合征等疾病开发了干细胞及基因治疗技术,在动物模型中显著改善疾病表型。其中,针对PHEX基因突变导致的低血磷性佝偻病研发的基因治疗技术,有望为患者提供根治性方案。
此外,团队基于基因分型建立早期精准治疗及产前诊断策略,提高疗效,切断遗传链;自主研发的“罕见病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诊断、治疗、随访各环节。
三、搭建国家级平台:推动罕见病诊疗体系建设
作为山东省疑难罕见病精准化诊疗中心负责人,徐潮教授牵头建立罕见病专病数据库和国家级生物样本库,包括低血磷性佝偻病、骨硬化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遗传性低钾血症、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特殊类型糖尿病等60余种疾病。
团队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J Hepatol》《J Bone Miner Res》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四、展望未来:让罕见病“被看见、被治愈”
“每一个罕见病患者都不应被忽视。”徐潮教授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转化,同时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推动诊疗技术下沉。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罕见病群体,共同构建“早诊早治、多方协作”的防治网络。
结语
从基因探索到治疗创新,从单科攻坚到多学科协作,徐潮教授以科学家与医者的双重使命,为罕见病诊疗开辟了新路径。他的故事印证了“健康中国”建设中,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力量,也为全球罕见病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杨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