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OK镜背后的近视焦虑

来源:今晚报2023-05-31 10:02

  还有一个月就要迎来暑假了,桐桐妈妈把给孩子配OK镜这件事提上了日程。桐桐从小学3年级开始戴上了眼镜,2022年11月学校进行青少年近视筛查时,孩子的视力出现了快速下滑。“今年暑假之后,孩子就要上初一了,我觉得还是提前干预一下比较好。”桐桐妈妈说,“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推荐OK镜,听说控制近视的效果还不错,我也想试一试。”

  OK镜,全称“角膜塑形镜”。早在1997年,OK镜就被引入中国市场,近十年才开始受到追捧;而在这一产品风靡的背后,其实是数以亿计的家长对孩子近视问题的焦虑。

  近视低龄化 家长普遍焦虑

  “好的,明天上午我带孩子来复诊。”“谢谢大夫,我们回去再考虑一下,看看到底用什么方法更好。”……随着自动门的不停开闭,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近视防控门诊内,不时传来家长与医生的对话。记者默默计算了一下,周一下午的短短一个小时内,来问诊的孩子就有近十位,其中两个孩子暂时不用配镜,三个月后复查观察视力的变化情况。其他孩子都需要配镜来控制近视的发展,其中两个因为近视度数加深得过快,已经选择配戴OK镜,这天是来取镜的。

  据2021年我国近视专项调查显示,当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6%。6岁儿童的近视率已经达到13.5%,小学生近视率在35.5%,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率已经分别增长到71.1%和81.1%。据估计,我国8至18岁近视青少年的总人数约达1.05亿。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群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孩子低龄近视,有可能在未来发展成高度近视,甚至引发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眼部疾病,尽早干预,防止孩子发展成高度近视,是家长们迫切的想法。随着需求的增加,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加深的“OK镜”也火了起来。

  “镜片每两周要深度清洁一次,您在周六或者周日的上午选一天做这件事就可以了……在这个盒里加入两种药液摇匀,在卡槽中放入镜片,浸泡30分钟,记住一定不要超时。之后倒出药液,清洗干净镜片,再把它放回双氧杯中用双氧水浸泡6小时以上,晚上就可以给孩子用了。”随着医生的讲解,赵女士赶忙掏出手机按下录音键,认真记录下OK镜的保养过程。走出诊区,赵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家也没人戴隐形眼镜,这OK镜一摘一戴就是一大关。明天上午还要再来医院看一下,没问题的话就算配成了,希望一切顺利。”赵女士的女儿今年11岁,双眼近视都在300度左右。赵女士坦言,孩子发现近视两年了,自己已经慢慢走出刚开始时的焦虑期,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度数加深。

  相比之下,胡女士则纠结得多。她的孩子今年8岁,双眼都有150度左右的近视,医生建议可以使用OK镜控制一下。“烦!听到验光结果,我的脑袋里就这一个字。”胡女士皱着眉头对记者说,“孩子才上二年级,用眼的时候还在后面呢,这就100多度了,以后可怎么办。OK镜可能会有效,但真是挺贵的,到底是先配个框架镜还是直接上OK镜,我得回家跟家人们商量一下。”

  据了解,一只OK镜的价格平均在5000元左右,配一副的费用是一万多元。要想更好地控制近视的发展,一般在孩子生长发育阶段坚持配戴才会得到较理想的效果。而OK镜的使用寿命是一年半,如果孩子从8岁开始配戴OK镜的话,到18岁大约10年间不算各类护理液等耗材,仅镜片的费用就是七八万元。

  “OK镜高昂的价格的确‘劝退’了不少家长。”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杜蓓告诉记者,“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OK镜的近视控制效果。不过,OK镜并非适合所有人。除了年龄满8周岁的要求外,对角膜、眼表等眼球健康状况以及近视、散光度数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也有的孩子,前面几个条件都符合,但是眼部敏感,不能适应镜片,或者不能保证夜间8小时睡眠的,也不适合配戴OK镜。”

  OK镜用起来有点“娇贵”

  王女士自己有500多度的近视,因为担心遗传因素的影响,她对儿子小象的视力一直非常关注。2021年秋天,小象时常抱怨眼睛累,王女士不敢怠慢,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对比之前的体检数据,医生发现小象的眼轴增长速度达到了每年0.6毫米,远远超过正常标准。尽管当时小象的近视程度只有50度左右,但是因为眼轴的异常增长,医生还是建议孩子8岁之后如果符合配镜条件应考虑配戴OK镜。

  由于配戴OK镜有“需要8周岁以上”这样一个门槛,所以等到小象过完8岁生日,王女士就带他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确认孩子符合OK镜配戴条件后,又对各种品牌、不同参数的镜片进行了试戴,才最终确定下单。现在回想起第一次给孩子戴OK镜,王女士说可以用“鸡飞狗跳”四个字来形容。“在医院是医生帮孩子试戴的镜片,回到家就只能我自己来。没了‘白大褂’的震慑,小象总是下意识地眨眼或者躲开,家里的其他人都不敢上手,甚至躲到卧室外面不敢看。第一次戴镜片大概用了20分钟左右,当时我就想,这下行了,明天早上又是一场恶战,至少得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手忙脚乱了几天之后,王女士熟练了许多,现在基本上五六分钟就可以完成镜片的摘戴。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小象的眼轴增长速度控制到了正常范围,王女士对这个结果还比较满意。不过这一年的配戴经历,也让她感慨OK镜用起来太“娇贵”了。“我特意算了一下,配戴OK镜每个月花在护理液上的钱就要400多元。”王女士说,“另外,这可真是考验家长的耐心和细心,毕竟从孩子配戴开始,你就要日复一日、一丝不苟地严格完成镜片的消毒和清洗程序。”

  杜蓓表示,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依从性也很重要。配戴OK镜后,早期要求复诊会频繁一些,医生要检查患者眼部的各类数据,镜片的适应情况等,情况稳定后即为三个月一次。“每三个月复诊是基本要求,我们工作中确实会遇到家长重验配、轻复查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有专人打电话通知并做记录,对多次不按期复查的患者我们会下‘停戴’通知。OK镜材质特殊,且直接接触眼球,定期观察孩子的眼部状况,以及OK镜的保养情况,对孩子眼睛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OK镜火了,专程到近视防控门诊配OK镜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围绕着OK镜,有些家长也陷入了一些认识误区。“因为OK镜适配的要求比较苛刻,有部分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不满足配戴条件时,会表现得相当失望。”杜蓓告诉记者,“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OK镜已经不再是控制近视发展的唯一手段了,像框架眼镜类的离焦镜片,以及白天配戴的离焦软镜,也都有不错的效果。”

  孙女士最开始也是奔着OK镜来带儿子去的医院,但是经过全面检查后发现,孩子的过敏体质有一定的配戴风险。“其实最初看中OK镜,是因为它只需要在夜间配戴,不影响孩子白天正常的活动。但是大夫也强调如果夜间不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效果会打折扣。我儿子觉少,很难保证睡眠,再加上这个过敏体质,我果断放弃了这个选项。”孙女士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配戴框架眼镜,双眼50度近视,且每年度数都会增加,到小学六年级毕业,孩子双眼近视已经450度了。“去年暑假,孩子小学毕业,如果再不控制的话,未来不敢想象。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我给孩子选择了离焦镜。”从2022年9月配戴到现在,9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近视没有加深。

  据杜蓓介绍,离焦框架镜和离焦软镜在近视度数的要求上没有那么苛刻,度数范围更广,而且对年龄的限制也更小,离焦框架镜的镜片价格在1000元到4000元不等,价格优势也很明显。

  “除了迷信OK镜外,我们发现近几年因为生产厂商的增加,家长在选择OK镜的过程中,也会陷入纠结。有不少家长更是掉入了只认进口品牌的怪圈。”杜蓓表示,“家长需要关注镜片与孩子眼球的适配度、配戴后的体验。简言之,无论是选择控制近视的方式,还是挑选镜片,都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跟风没有必要。”

  预防近视要走出认知误区

  记者发现,虽然有关近视预防的知识普及了很多年,家长们对孩子的视力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但人们对于近视的认知误区仍然存在。有的家长对配镜非常抗拒,认为眼镜一戴上就摘不掉了,而且越戴度数越深;还有一部分家长判断孩子是否近视,不是通过科学的检查,而只凭孩子的感觉;更有家长只把近视归因为遗传,觉得只要家里没人戴眼镜,孩子就肯定不会近视。对此杜蓓表示:“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科学应对近视的态度。但注意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寻求科学的治疗方法,不要病急乱投医。”

  杜蓓告诉记者,从科室的数据看,目前在儿童和青少年近视人群中,配控制类镜片的比例大约占一半以上。但配了这种类型的镜片,并不意味着远离近视、一劳永逸。“我们在接诊时就经常能遇到这样的家长,认为戴上了控制性镜片就是给孩子的眼睛上了保险,转头又给孩子报上两个课外辅导班,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

  造成近视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外,大多数儿童受用眼习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现在的儿童受网课和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的影响,近距离用眼时间普遍较长。“有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就没问题了。想让孩子休息的时候,就让他们去弹琴、画画、拼积木。但做这些事其实也都属于近距离用眼,都是造成孩子近视的危险因素。”杜蓓提醒,家长一定要明确:近距离用眼时间要算总量,孩子无论是看一个小时的书,玩一个小时的拼图,还是看一个小时的电脑,对眼睛的负担都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户外活动才是最有效、成本最低、最可推行的防控近视的方法。”(记者 田莹)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药监局回应网民关心的罕见病药问题

  • 消费提示:不建议儿童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