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家医院18位医生 这支“混编”插管团队在与死神赛跑
首页> 资讯速递 > 正文

5家医院18位医生 这支“混编”插管团队在与死神赛跑

来源:光明网2020-02-24 16: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脱防护服的时候检查了吗?没有破损吧?”

  “当时情况紧急,我只是想着不能让病人的心跳停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麻醉医生王楠在光谷院区的重症ICU内,刚刚给一名新冠肺炎病人顺利进行了气管插管。她一边观察病人的情况,一边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呼吸机的参数。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我突然发现病人的心率从110次/分快速下降至30多次/分,而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如果不做紧急处理,病人可能会很快出现心跳骤停。”王楠回忆道,所以她毫不犹豫的冲上去,给病人开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呼叫周围的医护人员来进行抢救。

  按压2分钟后,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起效,病人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事后,王楠第一时间向插管团队的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高峰汇报了刚刚发生的紧急状况。虽然有惊无险,但高峰教授仍不免有些担心,身穿防护服的王楠会不会因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导致防护服的破损。

  高峰说,一定不能出现非战斗减员,还好王楠的防护服并没有破损。自从麻醉科的大批医生支援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后,留守科室的医生本来就少,在现有条件下,医疗团队必须融合可用的医疗资源,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

5家医院18位医生 这支“混编”插管团队在与死神赛跑

  气管插管,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17个重症病区,所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人均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特别是新冠肺炎病情进展快,重症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在救治上的难度也会更大。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支持治疗可以抢回更多的生命。

  单兵作战,力量总是有限的,团结起来力量更大。于是,来自5家医院的18位麻醉医生迅速集结起来,组成了一支混编的插管团队。虽然大家都是麻醉专业医生,但大家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特别是细节方面总会有一些差别。这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了解每位队员的临床能力,并合理的进行人员组合搭配,制定最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以便应对来自医院16个病区和1个ICU的急救气管插管任务。这也是团队成立之初面临的巨大挑战。

  办法总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

  紧急的气管插管风险极高,特别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新冠肺炎病人病情重,体质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及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所以想要把握这些病人的插管指征,顺利完成插管任务,只有统一标准才行,特别是在医疗救治工作中,必须做到“零失误”。他们一边执行任务,一边制定流程,分队内部迅速达成一致。华山医院医疗队、青岛医疗队、同济队的麻醉医生,最先拿出此次疫情救治任务中可执行的“麻醉医生共识”,包括个人防护、物品准备、插管步骤等。

5家医院18位医生 这支“混编”插管团队在与死神赛跑

  高峰说,虽然气管插管看似是一个常规的医疗操作,但是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技巧,也就是各有特色,所以必须满足所有麻醉医生在工作中的多样化需求,确保所需药品和物资的供应和调配,迅速投入到抢救任务中去。同济医院麻醉科准备了气管插管的“万用箱”,“完美”解决了大家的多元化需求,就如同多啦A梦的口袋,插管的必需物品,如麻醉药品、血管活性药物、一次性的插管用具、插管耗材等都放置在里面。每位队员只需在当班的时候,领取一个工具箱,方便随拿随用,同时也方便管理。

  “麻醉医生共识”的制定与落实,切实加强了医疗质控管理。当队员们顺利度过磨合期后,穿脱防护用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与重症ICU医生的配合度越来越高,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同时,这支临时混编小分队的队员,除了要完成急救气管插管的任务,外援医疗队的麻醉医生还要承担各自医疗队所在病区的医疗任务,而同济医院的麻醉医生还需随时准备应对急诊科的紧急气管插管及急诊手术的麻醉。合理的工作排班,最大效能的人力资源配置,每位医生的日常工作安排的紧凑到了极致。

  “平时完成一次插管需要15-20分钟,但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三层手套,速度就很难快起来,触感、视线、包括动作都不会很流畅。”高峰说。2月16日,当值的队员进入ICU污染区,在三级防护下开始工作,两位队员从上午到下午连续工作6小时,顺利完成6名危重症病人的气管插管。当他们刚刚脱下防护服时,再次接到了有病人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电话通知,由于此次是小分队协同作战,备班麻醉医生立即补位,接替了他们的任务。

  优化质控管理,获同行赞赏

  气管插管工作其实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气溶胶扩散会导致病毒传播,而当麻醉医生在病人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操作时,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其风险可想而知。“我们不上,谁来上?”这就是小分队队员们所想。

  从2月9日外援医疗队员到达、筹备、梳理,小分队成员其实已经在院区开始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工作。高峰介绍,通过统一的标准流程,到目前为止,8天的时间里小分队已成功完成近50例气管插管操作,成功率100%。其中,年龄最大的病人是一位85岁的老人,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麻醉医生在插管过程中熟练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在顺利完成气管插管的同时,保证了在整个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

  “统一操作方式,把握各个环节,质控更加严谨,病人的生命更有保障。”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光谷院区的17个病区全部配备可视喉镜,辅助插管。高峰说,新冠肺炎病人病情重,变化快,耐受性差,如果插管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有必须是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确保一次成功!虽然,插管成功与否,并不是由医生操作的客观因素决定的,但他们仍然要准备面对失败的可能。考虑到万一“插管失败”,小分队还准备了后备方案即喉罩通气。在脆弱的生命面前,他们不能选择放弃。

5家医院18位医生 这支“混编”插管团队在与死神赛跑

  一次,小分队接到病房的电话,一位危重症病人突发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只有40%。同济医院麻醉科的王晶晶医生用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赶到了病房,更换防护服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气管插管。在呼吸机支持治疗下,病人的心率回来了,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到90%。成功挽救生命的成就感也让他们所有人感受到作为医者的力所能及。负责ICU医疗任务的华山医院医疗队队长在“战时医务处”例会上,多次对插管小分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峰清楚地知道,只要需要团队的麻醉医生冲上去的时候,那就说明病人的病情已经很危重了,病情随时会急转直下,病人随时有可能发生猝死。所以,更准确的说,气管插管小分队就是一支与死神抢时间的“冲锋队”!(光明网王卓整理 信息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摄影钟锐钧)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无标签”饮用水瓶有迹可循地循环利用

  • 叫停!这项手术不得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