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段鸿飞

2017-02-23 15:23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7-02-23 15:23:38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李然
段鸿飞
 
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主任医师段鸿飞

  基层工作经历:多次远赴西藏、四川甘孜等边远地区,克服高原反应为患者提供义诊和健康教育服务,多次走入社区、参加电台健康讲座等活动传播预防疾病的知识,撰写的《结核病在中国消失了吗》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受到广泛好评。

  主要成绩:

  1、临床能力。具有较强的胸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在结核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治方面有专长,在临床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胸部影像诊断、支气管镜、分子生物学和细菌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和延伸临床工作水平。国内较早开展开展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工作,使患者得到了恰当的诊断和规范的干预,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目前该该领域工作成为本院研究特色。

  2、学术水平。根据临床工作存在问题选择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耐药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获得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资助,获“首届中国结核病创新研究青年学者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奖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3、对医疗事业和社会的贡献。(1)参加继续教育项目。和基层医生和患者交朋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潜心钻研如何组织教学和科普素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撰写培训教材和授课内容,就耐药结核病诊断和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抗结核药物临床试验等专题在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发言数十次;(2)参与学术团体工作。2012年和2015年两次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2014年当选为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2016年当选为中国防痨协会青年理事会副主任委员和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选寄语:消灭传染病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板。全社会共同努力,消灭结核病危害。

抗击结核,不忘初心

  我叫段鸿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主任医师。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结核内科临床工作。十多年努力下,扎实的理论功底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让我逐渐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受到患者的信赖。随着对专业领域的不断了解和探索,我已经深爱上这个专业,并决心将“与结核病对抗到底”作为毕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临床工作稳扎稳打,学术研究凸显特色

  1998年,我意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先后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扎实的理论功底,加上十多年结核内科临床一线的经验积累,我的胸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逐渐增强,在结核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多数是疑难重症患者,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我还刻苦钻研胸部影像诊断、支气管镜、分子生物学和细菌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和延伸临床工作水平。

  2009年,我率先在北京胸科医院开展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这个工作虽然增加了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但却能够避免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服用不必要的抗结核药物。这一技术的推广,使患者得到了恰当的诊断和规范的干预,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成为医院院的研究特色。

  医生有时要敢于替患者承担风险

  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相比,段鸿飞工作的年头不长,但是他说:“干一件事情投入的多了,感情也就深了。做医生这个职业,有时要敢于替患者承担风险。”

  曾经有一名患者,因为严重的结核病导致高烧不退,住进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由于病情严重,患者意识逐渐模糊,家属几近绝望,想要放弃治疗,带患者回家。我很清楚,如果此时放弃治疗,对患者来说相当于判了死刑。于是我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单从想要治病救人的角度出发,找到病人家属,希望他们不要放弃治疗,再给医生一段时间。经过仔细检查,最终确定为患者是一种少见的病菌感染,在接受抗感染治疗后,病人转危为安。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有时自己的一点坚持、一点付出,换来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医生所多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还有可能是健康。众所周知,排菌性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我所在科室收治的患者多数都是排菌性肺结核患者。2012年,我也不幸被确诊为肺结核,服用了半年的抗结核药物。当被问及生病时是否有后悔过选择这个专业时,我从没后悔,每次都会微笑着回答“当医生就像当兵一样,战争来了,你就要上战场,面临枪林弹雨,那时候不会考虑到健康或者是生命。”

  十多年来,我先后接诊患者三万余人次,为他们摆脱疾病的痛苦。从2013年开始,我牵头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范围内的学习班,推广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让更多的医生也掌握这种疾病的诊治能力。

  “忙里偷闲”,不忘公益事业

  除了临床和科研工作,我还积极参与院内、院外的义诊以及健康教育工作。通州健康大讲堂、社区服务中心都能看到我的身影。我还曾多次远赴西藏、甘孜等边远地区为患者提供义诊和健康教育服务。和百姓面对面答疑解惑、走进演播室录制健康宣教节目,不管是什么方式,只要是能尽可能多的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我都乐于参加。我撰写的《结核病在中国消失了吗》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收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多年来,我认真听取朋友、同事、患者的意见和建议,潜心钻研如何组织教学、撰写科普教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撰写培训教材和授课内容,以耐药结核病诊断和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抗结核药物临床试验等内容为题,在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发言数十次。

  2012年、2015年我两次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2014年当选为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2016年当选为中国防痨协会青年理事会副主任委员和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十多年走来,成绩若干,信心百倍,但我并没有忘记入职时的承诺。每天早上,我戴上隔离口罩、帽子,换装后,还会扎根最基层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被传染的风险、医疗上的难题,都没有让我退却,因为我知道,我要接下老一辈结核专家的接力棒,坚定的在对抗结核病的道路上走下去。

[责任编辑:李然]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