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伊利扎洛夫(Ilizarov)创新、发现对中国医学的启示

2017-02-23 15:35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7-02-23 15:35:59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李然

  俄罗斯骨科医生伊里扎洛夫(Gavriil A.Ilizarov)于19世纪40~50年代,研制了多用途环形骨外固定器,创建了治疗骨创伤与骨科疾病的技术体系,其发现的“牵拉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的生物学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外科领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肢体是复合组织,所有参入牵伸的骨骼、神经、肌腱、肌肉、皮肤等,皆出现类似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分裂与组织生成,近年学术界趋向于称牵拉成组织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 DH),DH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整形外科、小儿外科、颌面外科等领域,也启发了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的一些领域。秦泗河自1990年开始,从四次赴俄罗斯Ilizarov技术中心考察学习[1],鉴于国内多数医生对Ilizarov技术起源、科学实践与技术传播史,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故做如下简要介绍。

  一、严酷环境病人求生的希望催生了Ilizarov技术

  1921年6月,Ilizarov出生在前苏联高加索(现属于白俄罗斯的伯拉维斯城)的一个贫困家庭【2】。父母是文盲,生育6个孩子。放牧、砍柴、耕种是Ilizarov童年的全部生活,10岁才上小学,接受了8年义务教育与工农速成中学短期学习。1939年他18岁考入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半岛辛菲罗波尔医学院学医,1941年随着苏联卷入二次大战,学校被迫转到哈萨克斯坦医学院。战争使Ilizarov的学业雪上加霜,必须借助勤工俭学方能继续自己的学习,课余时间经常到火车站担任装卸工。1944年毕业,正值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军事野战外科进行了6个月的训练,具备了一些创伤外科基础后分配到西西伯利亚的库尔干(Kurgan )州一个偏僻的“波拉温斯克”医院工作(相当于中国偏远的乡镇医院),库尔干市距莫斯科2000多公里,在沙俄时期曾是流放者的去处。

  西伯利亚地区苦寒的冬季,这个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当地群众尤其需要好医生。初期伊利扎洛夫是当地唯一的1名具有一定外科技能的全科医生,所谓医院只是几间木屋,他不得不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下进行门类众多的外科手术。而他所从事的一切诊疗,没有前辈、同行可以询问、指导,也不能通过电话向外界咨询,他仅有的老师就是身边的医学书籍、患者的鼓励和他自己的勇气、同情心、责任感,并依赖于上天赋予他的天资,这种特殊的环境加上Ilizarov天才,使他具备多视角的分析人体和医学问题的能力。

  当是正值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牺牲了2700万人,还有上千万伤员被转移到前苏联各个医院,此外,骨结核也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病例。在这个严酷环境下Ilizarov开始接触一些因战伤、骨结核等而致肢体残缺、畸形或慢性骨髓炎的患者,用经典的石膏固定、骨牵引等传统的骨科技术难以治愈这类病人,由于缺乏基本的抗菌素,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手术难以开展,严重的肢残患者只能选择截肢。面对严峻的现实Ilizarov相信,应该有更简捷、有效的医术来解决复杂的肢体伤残,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他从圆形车轮稳定性的动态装置得到启发,发明了用细钢针交叉穿骨张力下固定的环形外固定器(Crircular External Fixatior),可以牢固的固定与调控骨折断端的复位与生长方向。经过预实验后他将这个新的外固定装置用于临床治疗骨折、骨不连,获得了成功。

  1950年,Ilizarov调到库尔干市残疾军人医院任创伤矫形外科医生,为他的发明和临床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条件。Ilizarov生物学理论的发现来自于一个偶然。他实施一位胫骨截肢残端延长结束后,因外出,没有做与瓦格纳延长法(Wagner)相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术,却发现牵开的骨缺损区域被新生骨填充。他还实施一个膝关节用外固定器加压融合,指导患者按骨断端方向旋转螺母加压,结果患者误解,反向旋转外固定器的螺丝,使骨断端进行了牵拉延长。一个月后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出骨折延长端出现丰富的新生骨。意外的现象使Ilizarov认识到,不但加压能促进骨愈合,对骨折断段缓慢牵拉更能促进骨的自然再生,于是他进行狗腿折断后安装上外固定器进行推拉成骨的实验研究,初步证实了牵拉骨断端能诱发局部骨再生的推论[3],并对牵拉成骨的条件作出了空前的限定和诠释:即微创截骨、牢固固定、缓慢有节律的牵拉延长才能保证细胞分裂、组织再生。为实现牵拉组织再生的目的,他独创性的发明了能够根据病情需要,可以组合成8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牵拉器(类似万花筒),完善了经皮穿针接骨技术。一个伟大的生物学理论——牵拉组织再生及其全新的微创骨科技术体系,就在前苏联西西伯利亚一个偏远的角落里被一个基层医院的医生发现、发明。从此,人类肢体任何部位的畸形矫正(包括牙齿、颌面、颅骨畸形的微创牵拉矫正)、复杂创伤骨折救治、肢体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美容增高与四肢美学外科等跨入新纪元。

  二、Ilizarov技术在前苏联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初,Ilizarov就形成了“应力刺激”成骨的理论并指导临床应用(应力刺激可分张应力、压应力和微动应力刺激)取得了很大成功。1951年他曾赴莫斯科,展示他的治疗理念和外固定架,要申请专利,但被骨科专家和专利局否定。1954年,苏联保健部发给Ilizarov申报的骨折外固定器发明证书,1955年他被任命为“库尔干苏联卫国战争残废军人医院矫形外科主任”,1965年建立创伤与矫形研究实验室,为他创造了深入研究的条件。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治愈了许多大医院难以治疗的骨科疑难杂症,挽救了许多濒临截肢的病人。但由于他工作在基层医院,且不是共产党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发现的生物学理论、系列发明与技术创新遭到同行权威人士的非议、讽刺甚至压制。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968年,一个偶然事件使Ilizarov成名,因为他治好了一位曾经在莫斯科实施过20多次手术治疗失败的奥运会跳高冠军——瓦列里•布鲁梅尔(Valery Brumel)的胫骨下端骨髓炎和骨缺损,第二年布鲁梅尔又跳过了2米多的高度【3】。这个奇迹般的事实彻底使全苏联政府官员和医生折服。由此,Ilizarov的名字及其治疗方法得到当时全苏联的承认,名声大噪。这一年没有读过研究生也不会外语的Ilizarov,宣读的“伊氏骨穿针压缩—牵张接骨实验研究”论文,通过博士答辩,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1970年,国家卫生部在库尔干举行全苏联骨科医生伊氏技术学术研讨会,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对他的技术进行全苏联(包括东欧)范围的推广。

  1971年,苏联政府投巨资在库尔干市筹建Ilizarov技术中心,1982年建成以Ilizarov命名、800张病床、18个科室的“创伤矫形与科学重建中心”[4],中心附属有不同行业的学者组成的研究所,庞大的动物实验室,生产Ilizarov器械的工厂、完善的功能训练厅以及Ilizarov技术史展览馆。对Ilizarov发明的器械、微创骨科技术与他发现的牵拉组织再生现象,进行了世界上最大样本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一期试验用犬即480只),最终形成了牵拉成骨的“张力—应力法则(定律)”(Law of tension stress, LTS)[5]:“给活体的组织持续、稳定、缓慢的牵伸,使其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局部组织的增生与再生,其生长方式类似胎儿组织,均为相同的细胞分裂”。简言之,控制牵拉的张-应力,能刺激骨与软组织再生。这一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又通过统一、规范、标准的临床应用90万例(截至1989年前苏联的统计)伤残病人治疗,资料统计分析与验证,手术创伤极小、大部分患者属于无血手术,疗效奇特,治疗时间比骨折内固定减少33.4~88%,,基本上避免了骨折不愈合、骨不连骨缺损与骨感染的疑难问题,医疗费显著降低,公认为骨科领域的革命性创新。

  1971年,Ilizarov被授予“列宁勋章”(前苏联政府授予科学研究者最高的荣誉)。1972年在库尔干成立Ilizarov创伤与骨科重建科学研究中心(Russian Ilizarov Scientific Center for Restorative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及“苏联创伤及矫形外科青年学校”,后升格为Ilizarov技术学院,Ilizarov相继被选为前苏联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91年, Ilizarov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日也正是他70岁诞辰,世界各国学习Ilizarov技术的医师云集库尔干祝贺。在美国医生Green的鼎力帮助下,1992年在Ilizarov逝世当年,德国柏林“Spring-Verlag”出版公司,出版了英文版《骨穿针成骨技术——组织生长、再生的理论与临床》(Transosseous Osteosynthesis:thep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the regeneration and growth of tissue)”。全书800余页,插图3100多副,其中照片图656副。本书是Ilizarov教授的遗作,是他一生对骨与肢体重建实验研究、创新、发现与心血凝炼的结晶,是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为代表的矫形外科学的杰作。

  Ilizarov长期偏居于西西伯利亚一角,这当然是他的不幸:偏僻,使他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更早地为全国乃至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但另一方面也实属是他的幸运:偏僻,让他远离官方的干扰与正统学术界的影响,可以相对潜心、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临床医疗和研究。他一生开发了以Ilizarov命名的800多种外固定器构型,创造了2000多种被载入文献的骨与软组织再生的临床治疗技术,其中骨端滑移修复骨缺损、骨延长、肢体与颌面畸形牵拉矫正技术,是20世纪骨科、颌面外科里程碑式的发现与创新。

  三、Ilizarov技术走向世界的曲折与发展

  在东西方对抗冷战时期,苏联严格控制专业技术的输出,Ilizarov技术及其器械被视为国宝,不允许带出境外。1976年Ilizarov曾在距美国佛罗里达州不远的古巴表演过手术,但西方国家仍不了解这一全新的骨科治疗体系。1980年,意大利著名新闻记者、探险家马乌里(Carlo Mauri)因登山发生小腿骨折在意大利实施7次手术后,遗留下小腿短缩和足下垂畸形。在前苏联探险家森克维奇(Senkovich)的推荐下,马乌里经Ilizarov 6个月治疗后痊愈。在他返回意大利后,马乌里写了新闻报道。骨科的维拉(Villa)和康泰尼(Cattaneo)教授看到马乌里在苏联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后非常震惊。1981年6月,邀请Ilizarov参加在意大利伯拉基奥(Bel-lagio)召开的AO骨科学学术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在西方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他报告了3篇论文【3】,做了1例手术示教。听众们凝神屏息,看着那些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甚至无法治疗的骨科疑难病症,而被Ilizarov技术完全治愈的病例以及魔术般的治疗技术,震惊了意大利骨科学界,意大利的媒体称这一技术为“俄罗斯的第二次革命”,将Ilizarov誉为“矫形外科学中的“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家三杰之一)”。1982年,4名意大利骨外科医生跨越冷战期间的铁幕去苏联库尔干学习,与此同时,意大利的医疗器械公司申请了制造Ilizarov器械的专利。同年在意大利成立第一个Ilizarov方法学习与推广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 A S A M I),1985年法国、比利时、巴西、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南斯拉夫成立A .S. A. M. I,在欧洲和南美推广应用。1986年,在库尔干举行Ilizarov方法国际研讨会,1987年,在悉尼举行的32届世界外科医生会议,Ilizarov获Robert Denis 奖金(奖给外科治疗创伤骨折最有成就者)。1988年,前苏联政府批准,在库尔干举办每年一度的Ilizarov技术国际培训班。1996年,在Ilizarov逝世后4年,27个国家发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国际Ilizarov方法学习与推广学会协会(A .S. A. M. I.international),先后在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罗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的京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A .S. A. M. I国际性会议,并制定了ASAMI学会章程。2010年10月20~22日,外固定和骨重建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x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Reconstrution)与A .S. A. M. I共同组织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第三届世界外固定会议(Ⅲ WCEF),会议决定将两个国际组织联合成立“国际外固定和骨重建联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Ex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Reconstruction, ICEF&BR)”,今后每2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北美、日本的传播

  1986年,加拿大多伦多的小儿骨科医生Dror Paley 去意大利短期研修时惊奇的发现了Ilizarov技术,他克服很大困难去俄罗斯库尔干Ilizarov技术中心研修7个月。1987年,美国纽约的Frankel医生、洛杉矶的Green医生和 Paley医生,组成“多伦多组合”再次去库尔干研修。1987年11月,美国邀请Ilizarov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期Ilizarov技术培训班,在北美成立A.S.A.M.I,每年举办肢体畸形矫正与重建国际培训班,很快使Ilizarov技术在全世界得到推广。亚洲对Ilizarov技术反应最敏感的是日本,1985年引进了Ilizarov器械和技术,1990年3月,日本举行第二次外固定学会时,邀请Ilizarov赴东京做专题演讲,其演讲的内容及魔术般的医疗技术震撼了日本骨科学界,中国留日的骨科医生曲龙博士聆听了Ilizarov教授的报告,由学习、研究了6年脊柱外科转向研究Ilizarov技术的道路。1995年,日本骨科学会会长、东京大学黑川高秀教授牵头成立ASAMI Japan并召开学会研讨会(图2),组成考察团访问俄罗斯库尔干,多次安排骨科医生参加Ilizarov技术培训班。直至2006年,日本、美国每年还派骨科、足踝外科医生赴Ilizarov中心学习。

  2010年10月,作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外固定与骨重建”国际会议时,得知,包括中国在内五大洲有41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A S A M I,全世界至少有58%的国家在学习应用Ilizarov技术。美国学者对DO技术又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基础研究[6],其中美国阿肯色州儿童医院骨科的Aronson博士复制了犬的骨延长模型,如基因表达、延长成骨过程中微血管再生及血流改变、张应力转变机制、干细胞激活、调节与转运、延长骨的生物力学性能、骨形成质量的检测、如何促进骨的钙化、重建等,进行了实验生物学方面的系统研究与阐述。使临床医生容易理解Ilizarov技术的生物学原理。美国Dror•Paley对下肢畸形矫正进行了规范、量化的提升,提出了已被国际矫形骨科学界广泛接受的“下肢畸形矫正的“成角畸形旋转中心(the center of rotation angulation CORA)”概念与截骨术规则,使下肢畸形的矫正由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转化到量化时代。

  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传到西方国家(图1),Qrthofix, Smith &Nephew等国际大公司相继开发出优良的复合式外固定牵伸治疗器其中最大的进展,是将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研制成计算机辅助下Taylor多维空间外固定延长矫形器。为了简化器械的结构与穿针安装过程,美国研制了多功能关节铰链。但不论骨外固定器械或用内植物牵拉方式如何变化,肢体的形态与功能重建都必须遵循DH技术的张力——应力法则。近年来Ilizarov技术用于治疗对抗生素耐药的慢性骨髓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缺血性糖尿病足,取得了奇特的疗效,使Ilizarov技术的应用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实现了全面的传播。2007年10月,2012年9月秦泗河参加在埃及和巴西召开的“国际外固定(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学术大会”,即发现Ilizarov技术已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有较广泛的普及【7】. 自20世纪末开始,手外科、颌面整复外科、美容整形外科、脊柱外科等,也引入Ilizarov微创牵拉技术矫正畸形、修复残缺或改变颜面的形态。

  总的评价是,Ilizarov牵拉成骨的生物学理论传到世界后,所有国际间的医学论坛,研究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创伤矫形、肢体重建及相关学科的新成就方面,都致力于证实Ilizarov生物学理论的发现及进一步完善其临床应用。

  四、Ilizarov技术在中国的引进、应用、提高与推广

  1988年9月,现任台北荣民总医院骨科陈全木教授赴俄罗斯库尔干学习,首先在台湾应用推广。1989年7月,秦泗河邀请俄罗斯远东(比洛比詹市)Ilizarov技术中心主任—克里斯尼科夫、瓦西里耶维奇教授来哈尔滨讲学和实施Ilizarov技术的手术示教,1990年、1992年秦泗河又2次去俄罗斯远东考察学习,并与俄罗斯签署中—俄医学合作协议。1989年北京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潘少川教授[8],从美国引进并应用于小儿骨科临床,首先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等发文介绍Ilizarov技术与小儿骨科临床应用结果。而这个期间曾留学前苏联的李起鸿教授已完成了系列牵拉成骨的动物实验并应用于临床,成功治愈了多例骨不连和大段骨缺损[9]。1991年9月,Ilizarov教授应邀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会诊病人与讲演,但此次契机并未引起国内对该技术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却催生了301医院年轻的骨科医生李刚,前往英国女王大学骨科研究所对“牵拉成骨技术(DO)”进行多年的基础研究,做出了令国际学术界瞩目的成果。

  秦泗河从俄罗斯Ilizarov技术中心学习后带回的资料、环形外固定器械,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夏和桃的积极支持与推动下,对器械研制、肢体延长、四肢矫形,全面的引进、开发与临床应用。夏和桃对环形外固定器最大的改进是在牵伸杆上加了弹簧,满足了弹性牵伸的要求,并将髓内钉固定技术在国内首次与Ilizarov技术结合用于肢体延长,得到国际矫形骨科学界的广泛认可。2003年秦泗河主持召开中国首届“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并成立“Ilizarov方法研究与推广学会(ASAMI China)”秦泗河任首届主任委员。李刚教授在英国积极与国际著名矫形骨科学界的专家建立与中国大陆合作交流的桥梁,促成2005年10月,由夏和桃,李刚,秦泗河主持,在北京举办“首届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论坛会议”【10】,俄罗斯及英、美、德国等从事Ilizarov技术研究的著名专家到会演讲。并对以夏和桃、秦泗河为代表的中国骨科医生,在Ilizarov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截至2015年12月,秦泗河在中国举办了3次国际会议,14期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培训班,先后有上千位骨科医生了培训。

  2006年6月,夏和桃、李刚、秦泗河赴俄罗斯参加Ilizarov教授85周岁诞辰纪念活动,中国骨科代表团到库尔干国家Ilizarov中心考察与学术交流,引起俄罗斯的重视,五星红旗首次在库尔干国家Ilizarov中心大门前飘扬,也首次有中国骨科医生在俄罗斯演讲“Ilizarov技术在中国”,我们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技术创新与“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诠释,引起俄罗斯同行的惊奇。2008年7月,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夏和桃与俄罗斯Ilizarov中心主任Shevtsov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Ilizarov中心于2008年派遣1名资深的骨科医生来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工作了6个月。颇有趣的是,俄国专家由合作指导转为向中国医生学习。曲龙博士【11】对Ilizarov骨搬移(bone transport)技术,有较深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经验,主编出版了《骨搬移治疗骨缺损与骨不连》专著,上海六院的康庆林大夫于2009年去库尔干Ilizarov中心学习2个月【12】。

  秦泗河将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矫形新体系”与Ilizarov技术、Dror.Paley下肢成角旋转中心矫形原则(CORA)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交融,结合中国病人的实际,初步形成了“下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自然重建技术体系”。截止到2009年3月,已经用Ilizarov技术理念治愈2000多例肢体残缺和骨科疑难杂症。

  在Ilizarov技术中国化的同时,需要用一个新的理念来反应现代外固定技术的精髓并指导临床治疗。秦泗河,夏和桃受中国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启示,提出并诠释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13】,其核心思想是:“医患同位、时空一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顺势而为、自然重建”。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临床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对现代骨科盛行的“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与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新思路。2012年9月,秦泗河代表中国在南美洲巴西参加“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ILLRS)主席团会议”,使中国成为ILLRS正式会员国。2015年11月4-7日在美国迈阿密召开世界Ilizarov肢体延长与重建会议,特为中国安排了2个85分钟的专场,11月12日,秦泗河被邀请赴印度第60届骨科年会上演讲“Ilizarov技术在中国 ”专题。

  作为第一代Ilizarov技术的中国传人,今天可以自豪的向国内骨科同行宣布,我们已经完成了Ilizarov技术中国化的转变,经过数千例临床病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的学术思想、技术原则、与治疗理念。在肢体延长、美容增高、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严重足踝畸形矫正与重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痉挛型脑性瘫痪等严重肢体畸形的矫治与重建,已经超过了俄罗斯、欧美国家矫形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中国化的Ilizarov技术不再只是具有俄罗斯“伏特加”式的浓烈,还兼备了中国“茅台酒”的醇香,因而,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治疗与康复需要。我们的创造与发展,得到了俄罗斯Ilizarov、欧州、韩国、印度、美国同行的赞誉。慕名到中国来就医、手术治疗的境外病人,包括美国、欧州在内达十几个国家。

  为何Ilizarov技术传入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会产生如此快的转化与超越呢?

  历史的确会有惊人的轮回与相似!!Ilizarov技术在北美的初期传播、推广与转化,有赖于北美以Dror.Paley 为首三位小儿骨科医生的组合、努力。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大陆后,最幸运的是遇到秦泗河、夏和桃、李刚(英国籍),我们三人的文化背景、互补有无的知识体系、所从事的医学专业、对Ilizarov技术共同的惊奇、崇拜与向往,自然应然的默契结合、奋力为之。由于既往遇到许多棘手的骨科疑难杂症,学习Ilizarov技术后点燃了我们渴求的火花、创造的源泉,使这项技术一旦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与智慧的摇篮,便呈现出别开洞天、花开满园的硕果。在学术层面:

  显然,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对生命整体的感悟,对事物的辨析判断、透过纷纭复杂的表象把握本质、切中要害的洞悉力,至少在临床整体思维层面、知己知彼的疗效的把握,比西方的医生更具优势,若再融入西方人善于分析、逻辑推理的长处,就能根据每个独立的病患个体,提出“最优”且“最宜”的临床医疗决策。

  中国众多肢体残缺病人求医压力,促进了我们为民分忧的创造力量。而欧美、日本等国的医生极少见到中国这类严重、复杂的肢体残缺类型,缺乏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与忧患!也就难以产生如中国外科医生那样超凡的临床智慧、系列创新与手术技能。这也应验了“天下之智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与压力”,能将缺乏志气的懦夫压垮,能使有志气的男子汉磨砺意志、锤炼精神、激发个人施展抱负的情感。

  五、Ilizarov技术对外固定器的推动与新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交通的快速发展,碰撞和高能量损伤人数正在上升,外固定器技术是唯一的能够不需要皮肤切口暴露骨折断端就可以使骨折复位与固定,且能够对截骨部位进行后续调整、提供牵引和持续的关节被动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就手术方法本身来说,外固定也是唯一不会干扰骨折或骨痂延长局部的生物学环境、血供的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能达到与内固定器类似的骨折愈合效果,并且能够诱发新的组织修复重建过程,而该过程是其它固定方法都难以达到的。Ilizarov对外固定技术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牵拉组织再生(DH)的理论,临床实现了“骨骼与软组织工程”的实际目的,为外固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作者将融入Ilizarov生物学理论、技术理念的骨外固定——定为“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以区别于既往的骨外固定技术。

  目前,对Ilizarov技术临床研究的焦点是:不同截骨平面下牵拉加速骨形成,缩短治疗周期,将髓内钉技术用于骨干延长与畸形矫正避免经皮固定【14】。通过骨块的牵伸移动,促进血管网再生,治疗肢体与脑组织缺血性疾病,如缺血性脉管炎、糖尿病足、脑卒中后遗症等【15】。缓慢牵拉矫正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并保留脊柱的关节运动[16]。还有一些学者正在研究再生周围神经与关节软骨、改善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进展[17]。 总之,凡是传统骨科技术难以处理的肢体畸形、残缺,骨肿瘤节段性截肢后的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都有可能采用Ilizarov技术获得满意疗效,秦泗河等用改良进的Ilizarov技术救治了9例濒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18】。

  现代外固定技术的推广与未来发展,有赖于综合持续改进器材、深入的研究以及如何将Ilizarov技术与内、外固定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其它先进技术交融,以便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减少治疗周期与并发症。Ilizarov技术涉及多学科知识,临床应用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只有那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经过严格训练的骨科医生才能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得心应手的境地,并取得更多的创新与发现。发展中的中国对Ilizarov技术有强大的社会需求,我国骨科学界,当务之急是成立“外固定与骨重建学会”,制定标准、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建立外固定技术(Ilizarov)培训中心。

  Ilizarov的成就超过自己所处的时代几十年,在俄罗斯和东欧他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后人将他尊称为“来自库尔干的魔术师”。凡有幸接触过Ilizarov教授的人都清晰的认识到,他深爱着他的每一位患者,这可能是Ilizarov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品格。晚年被他的成功所累,从世界各地来的病人在他的办公室门前耐心等待,久久不肯离去,经常接诊要持续到深夜,他的办公室有一扇后门,工作时间太长、病人太多时,他不得不从那里遛出去。1992年7月24日,Ilizarov因心肌梗死与世长辞,终年71岁。此时,秦泗河恰在俄罗斯远东Ilizarov技术中心(毕洛毕站市)访问,参加了悼念活动,世人告别了这位伟大的创造者与骨科医生。虽然他发现的生物学定律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技术与名字永存在医学界的圣殿之中,并激励我们为之发扬光大下去。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俄罗斯骨科见闻.中华骨科杂志,1994.10:634-635.

  2. 秦泗河 Ilizarov生平、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简要回顾,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3-4:318-320.

  3 .G.A Ilizarov Transosseous osteosynthesi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the regeneration and growth of tissue .Springer-Verlag.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1992,3-46.

  4.秦泗河.俄罗斯国家Ilizarov创伤修复与矫形科学重建中心简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8:640-641.

  5.秦泗河主编.牵张-应力效应对组织生长及起源的实验研究,下肢畸形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98,602-609.

  6.李刚,秦泗河.牵拉成骨技术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带给骨科的启示.中华外科杂志.2005.8:540-543.

  7.秦泗河,夏和桃.第二届世界骨外固定技术学术大会扫描..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5:1199-1120.

  8.潘少川.1989年访美杂记-介绍.Ilizarov技术和新生儿产伤骨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2:114-115.

  9.李起鸿,许建中主编.骨外固定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9,3-4.

  10.秦泗河,夏和桃,张晓林.北京首届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论坛会议纪要.中华骨科杂志,2006,8:571-573.

  11.曲龙,骨内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56.

  12.康庆林,俄罗斯库尔干Ilizarov中心学习见闻与感悟,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2:骨科新观点,插页(Ⅲ)。

  13.秦泗河.Ilizarov技术与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 8:595-596.

  14.夏和桃,肢体延长的基础进展及临床有关问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8:605-612.,

  15.秦泗河.Ilizarov技术概述.中华骨科杂志,2006,9:642-645.

  16.王开,郭锐,秦泗河. Ilizarov技术在俄罗斯研究与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8:631-632.

  17.秦泗河,蔡刚,葛建忠,关节牵伸术在下肢骨性关节炎中的治疗作用,中华外科杂志,2010,2:146-148.

  18.秦泗河,陈建文,郑学建等,改良Ilizarov技术救治濒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中华骨科杂志,2010,4:423-426.

  19 秦泗河 李刚主编《Ilizarov技术骨科应用进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

作者:秦泗河

单位: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

附图:

图12-5-1

图1 Ilizarov矫正足踝畸形的基本器械构型及穿针固定方法,踝关节内外前后都安装关节铰链,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安装各种附件,满足复杂足踝创伤修复与矫形的需要

P1030265

图2 QRthofix公司研制的关节铰链,不但可以改变外固定器牵拉方向,尚具有前后左右平移的功能。

P1020137

图3改变股骨大转子下截骨后的外固定器。同时能矫正髋内、外翻与股骨前倾角的角度。

IMG_2391

图4 QRthofix公司研制的复合式外固定器,关节近端为半环或环形,可以穿2mm直径的全针交叉固定,骨干部穿螺纹半针,固定强度基本等同于Ilizarov的全环形外固定,避免了刚针贯穿软组织。

图13-4-2

图 5 计算机辅助下的Taylor三维空间支架与Ilizarov矫形器的比较

图12-5-2

图 6A 用于足踝畸形矫正的单臂三维矫正外固定器,在机械臂万向关节部位安装一个能够前后左右移动的齿轮,能够达到类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械的三维矫正效果,器械穿针安装与术后调节明显简化。缺点是必须用3mm以上的螺纹钉固定,不适合儿童,且固定刚度不能调整。美国费城P.S Davidson医生研制,EBI公司销售

P1020146

图6 B治疗踝足创伤与畸形的跨踝关节外固定器安装方法,器械的安装全部穿半针就可以完成。

AB

图7A 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矫正马蹄足或内外翻畸形足的器械构型与穿针安装固定方法

图形1

图7B夏和桃,秦泗河,彭爱民在Ilizarov器械构型的基础上研制成矫正足踝畸形的外固定牵伸器,其主要改进是在牵伸固定杆上安装弹簧,使牵拉与推进的机械力逐渐释放,满足了弹性牵伸矫形与重建的过程,更符合对组织形成缓慢、持续牵伸的生物学要求。

伊利扎洛夫(Ilizarov)创新、发现对中国医学的启示

上图为:Ilizarov晚年在其办公室留影。

伊利扎洛夫(Ilizarov)创新、发现对中国医学的启示

Svetlana Ilizarov将她参入主编的《肢体延长与重建》专著赠送秦泗河

伊利扎洛夫(Ilizarov)创新、发现对中国医学的启示

国际外固定与骨重建联盟(ICEF&BR)主席Nuno Craveiro Lopes教授与秦泗河同台手术,手术结束后与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合影

[责任编辑:李然]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